30 7 月 2010 解密國際清算銀行的黃金交易

近期披露的大量新聞顯示,國際清算銀行(BIS)去年和一家尚不知名稱的商業銀行完成了380 噸的黃金交易(譯者註:是 BIS 買入 380 噸黃金)。我一聽到 BIS 的這次交易就感到強烈震撼,因為它太重要了。但不幸的是,BIS 和涉及這場交易的銀行幾乎沒有向我們所有這些處於央行核心圈之外的人透露出多少信息,所以我們還不能理解幕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因此,市場人士對此有好幾種解釋,但人們的手都指向了葡萄牙。首先,葡萄牙報告說該國擁有 382 噸黃金,這和 BIS 交易的黃金數量很接近。其次,作為負債纍纍並且揮霍無度的臭名昭著的歐豬四國之一(PIGS,葡萄牙,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葡萄牙有可能從事非同尋常甚至令人震驚的交易,以便提升它的金融地位。

我不同意對 BIS 這次交易的傳統解釋,但直到現在,我都沒有發表我的觀點,因為我在等待,希望得到哪怕一點點風聞,以便對我的 BIS 交易推測提供佐證。現在事實已經被《金融時報》報導出來了,根本不是針對金融衍生交易的「主權國家借款人的抵押品」。《金融時報》報導說,「葡萄牙已經成為第一個反對衍生交易、同意擱置現金或其他資產[也許包括黃金?]的歐元區國家,以便縮減它的債務規模。」下面是我的想法,先從一些背景信息開始吧。

這次交易有兩面性,所以要達成交易,也有兩點潛在原因。在 BIS 完成和一家商業銀行的交易宣佈前,主流解釋是有一個陷入麻煩的負債主權國家,或者甚至是歐洲央行本身,需要流動性,所以他們用黃金借入現金。但考慮到事情都有兩面性,這次交易還有另一個潛在原因(即使這個原因幾乎沒有受到關注),那就是 BIS 用於干預黃金市場黃金已經枯竭了。所以 BIS 手頭需要實物金,因此,它就用現金換取了實物金(或者,也許 BIS 已經事先賣出了實物金,這場交易就是拿商業銀行的黃金兌現)。

然而,在 BIS 宣佈它已經和某家商業銀行完成這次交易後,很多觀察家 —— 包括我在內 —— 都困惑了。如果這真的是一次傳統交易,那家商業銀行就應該手裡有 380 噸黃金,但這不太可能,因為商業銀行是從事借貸生意的,商業銀行本身不擁有黃金。因此,如果任何商業銀行擁有黃金(我得說這種可能性很低),黃金就應該早就借出(用於牟利)了。
所以 BIS 說它已經和某家商業銀行完成了這筆交易,這條新聞讓我撓頭不已。

一種可能是該商業銀行不得不從一家中央銀行借出 380 噸黃金,然後和 BIS 完成交易,但這個假設又提出另一個問題 就是為什麼非要有商業銀行參與進來?為什麼中央銀行不直接和:BIS 交易黃金?就像法國和德國在 20 多年前的金融危機中做的那樣,當時匯率機制仍然起作用。毫無疑問,這場交易還有一些其他原因,所以《金融時報》的報道很重要。我的結論是,結合 BIS 的聲明,我們正在觀看一個負債的主權國家毫無遮攔的資產負債表,以前人們覺得是葡萄牙很可能是正確的。

眾所周知,葡萄牙在黃金市場上一直很活躍。它在 1980 年代就把黃金借給 Drexel Burnham銀行,後來這家野心勃勃的投資銀行破產倒閉,該消息也就為大眾所知了。所以現在猜測葡萄牙把它現有的黃金借給一家商業銀行不算太離譜 這意味著葡萄牙已經暴露在這家銀行的,信用風險之下。

現在考慮一下,如果這批黃金是葡萄牙借給花旗銀行或者其他什麼沒名銀行的話,將發生什麼情況?被一家瀕臨破產的銀行欠 380 噸黃金,葡萄牙的資產負債表恐怕不太好看。考慮到葡萄牙正在採取措施「減少政府運作開支」,正如《金融時報》所報道的那樣,葡萄牙取消這筆黃金出借才是合乎邏輯的行為。

最好的結果當然是借出的黃金得到歸還,而且還有利息。但這可能會讓金價一飛沖天,因為在目前的價格下黃金賣家很少(譯者註:作者指葡萄牙出借黃金後,商業銀行必須從市場上購買黃金歸還)。一飛沖天的金價會擊潰一直試圖壓制金價、但在市場上又不斷撤退的黃金卡特爾。黃金卡特爾會讓黃金每年都漲價,但又不會漲太多,以便吸引每個人的注意力,結果就是紙幣不斷貶值。因此 BIS 進場了。

BIS 用現金換取商業銀行的黃金借貸,換句話說,380 噸黃金現在是 BIS 欠葡萄牙的,可以大為提高葡萄牙資產負債表的質量。但不管怎麼說,誰願意欠別人黃金啊?是一些商業銀行比如花旗銀行?還是央行的央行 —— BIS?顯然,由 BIS 而不是其他什麼銀行欠葡萄牙黃金,或許是葡萄牙提升資產負債表以「減少政府開支」的一個方法。

當然,此時以上所有內容還都僅僅是推測。我對 BIS 這場交易的解釋看起來合乎邏輯,但我們將永遠不能確切知道真正原因,因為各家中央銀行仍在關著的房門後繼續秘密地運作著。

==============================================================

以上文章轉載自KITCO,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Both comments and pings are currently closed.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