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的8月,布雷頓森林體係與其黃金標準解體。
“美元與黃金對等,”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締造者、時任美國財長懷特(Harry Dexter White)於1945年在美國國會表示,“無論何時,美國都不可能會面臨以固定價格自由買入美元、賣出黃金的困境。”
時至今日,許多人依然懷念這一體系,認為1946年至1971年8月15日(布雷頓體系崩潰之日)期間為貨幣穩定的黃金時代。然而,事實迥異。
儘管IMF落成於1946年,但符合其第VIII條款(貨幣與美元以固定匯率自由兌換)的9個歐洲國家直到1961年才落實這一條款。而那時,因美國黃金儲備漸少,這一體系已經面臨巨大壓力。
最根本的問題是,是這個制度本身存在著不可解脫的矛盾。美國不能同時做到向世界提供足夠的美元並維持黃金可兌換承諾所需的大量黃金儲備。著名經濟學家、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1960年國會作證時赤裸裸地揭露了這一邏輯。他解釋道,“將國家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使用是荒謬之舉。”這給世界貨幣體系中帶來了“內置的不穩定因素”。
特里芬在其著作《黃金與美元危機》中指出:布雷頓森林制度以一國貨幣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在黃金生產停滯的情況下,國際儲備的供應完全取決於美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美國的國際收支保持順差,國際儲備資產不敷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美國的國際收支保持逆差,國際儲備資產過剩,美元發生危機,危及國際貨幣制度。這種難以解決的內在矛盾,國際經濟學界稱之為“特里芬難題”,它決定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不穩定性。
特里芬解釋道,如各國不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改變這一體系,其將走向死胡同。美國將需要通縮、貶值或實施貿易以及兌換限制以防止喪失所有黃金儲備。這將導致全球性金融恐慌,進而引發世界各地推出保護主義措施。
如何才能防止這一情形發生呢?在特里芬作證之後不久上任的美國前總統肯尼迪(John F. Kennedy)不支持美元貶值,同樣也不肯進行財政緊縮。相反,正如特里芬預期,美國訴諸於稅收、監管、干預黃金市場、央行互換安排以及針對銀行與海外政府的道德遊說。
尼克松(Richard Nixon)擔任總統期間,通脹快速攀升,1970年升至近7%高位,全球美元儲備迅速增加。與此同時,外國銀行持有的美國貨幣黃金股跌至僅22%,自幾年前的50%大幅下滑。
截至1971年5月,德國不再與美元掛鉤。因全球拋棄美元,德國馬克受資本源源不斷流入被大幅推升。經過激烈的內部討論,德國政府於5月10日決定讓馬克實行自由兌換。儘管這一舉動成功地遏制了投機性資金流向美國,但其並未阻礙資金持續流出美國。
IMF執行總裁Pierre-Paul Schweitzer建議美國加息或貶值美元,但尼克鬆的財長John Connally怒斥了這一建議。相反,他指責日本“控制經濟”,因馬克實行自由兌換後日本成為了投機資本的新的目的地。
隨後美元拋售加速。法國甚至派出一艘戰艦從紐約聯儲的金庫中取回法國黃金。
最終,尼克松聽取了Connally的建議採取了大膽而果斷的行動。8月15日,尼克鬆在國家電視台上宣布宣布實行“ 新經濟政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
布雷頓森林體系終走向瓦解。懷特認為,這意味著美元國際霸權的終結。“有些人認為不與黃金兌換的被普遍接受的貨幣符合國家主權的存在,”他在1942年寫道,“然而,稍加思考便會發現這一概率並不可行。各國永不會接受美元來支付貨物或服務,除非他們確信可以將這些美元以固定價格兌換成黃金。”
在證明這一觀點是否正確之前,全球恐面臨驚濤駭浪。全球會否陷入1930年代的保護主義?或重新建立一種不與黃金掛鉤的國際貨幣體系?
國外財經網( 博客 , 微博 )站MarketWatch分析師Benn Steil指出,對所有這些問題而言,當前的以美元為基礎的非系統的彈性遠遠超過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黃金兌換標準,其從未向懷特預想的那樣運作。而真正的替代品——經典金本位制,即利率是由跨境黃金流動所驅動;或如凱恩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主張的超國家貨幣——可能在政治上仍過於激進。因此,我們幾乎肯定未來一段時間內世界仍將陷於美元主導之下。
申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做投資建議。